江北區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下轄的一個區。轄區面積208.16平方千米。江北區是寧波的文化重地,包含千年古鎮慈城和見證寧波開埠歷史的老外灘。
目次
地理[編輯]
沿革[編輯]
江北區建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1年5月,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建立的句章城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廢句章,置姚州、鄞州。武德八年(公元625年),江北全境始隸於鄮縣。開元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,寧波境內始立明州,此時鄮縣劃分為慈谿、奉化、鄮、翁山四縣。江北區西部歸屬慈谿縣,東部歸屬鄮縣(後改鄞縣)。元和四年(公元809年),設望海鎮(即今鎮海區所在地),後梁時改為定海縣。此後至1951年,江北區所在地一直隸屬於慈谿、鄞和鎮海三地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1年5月江北區建立,1956年2月改為江北街道,1969年改區。與此同時,1951年5月,劃鎮海縣白沙、壓賽地區建立郊區。1954年10月設立莊橋機場特區,不久併入郊區。1960年10月,慈城併入郊區。1984年2月,郊區與江北區合併為今江北區。2020年6月,調整部分街道行政區劃,將中馬街道和白沙街道合併為外灘街道,另從洪塘街道析置前江街道[1]。
行政區劃[編輯]
江北區下轄7個街道、1個鎮。其中,慈城鎮是寧波市衛星城市試點,擁有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。[2]
(平方千米)
經濟[編輯]
江北工業園區是寧波重要的製造業基地,塑機、模具、汽車零部件是基地的重要產業支柱。特色產業有裝備製造、有色金屬加工和航運。
文化旅遊[編輯]
江北區是寧波的文化重地。慈城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,縣名來源於董黯「汲水奉母」的事跡。從唐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均為慈谿縣縣治,留下了大量歷史建築,慈城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江北岸為寧波開埠的見證,擁有一批西式建築,以洋房、教堂和歐式長廊為特色,是五口通商的見證,也是近現代寧波對外航運、對外貿易的重要起點。保國寺始建於北宋,是江南第二古老,保存最完整,規模最大的木結構佛教建築。
江北區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下轄的一個區。轄區面積208.16平方千米。江北區是寧波的文化重地,包含千年古鎮慈城和見證寧波開埠歷史的老外灘。
目次
地理編輯
沿革編輯
江北區建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1年5月,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建立的句章城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廢句章,置姚州、鄞州。武德八年(公元625年),江北全境始隸於鄮縣。開元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,寧波境內始立明州,此時鄮縣劃分為慈谿、奉化、鄮、翁山四縣。江北區西部歸屬慈谿縣,東部歸屬鄮縣(後改鄞縣)。元和四年(公元809年),設望海鎮(即今鎮海區所在地),後梁時改為定海縣。此後至1951年,江北區所在地一直隸屬於慈谿、鄞和鎮海三地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1年5月江北區建立,1956年2月改為江北街道,1969年改區。與此同時,1951年5月,劃鎮海縣白沙、壓賽地區建立郊區。1954年10月設立莊橋機場特區,不久併入郊區。1960年10月,慈城併入郊區。1984年2月,郊區與江北區合併為今江北區。2020年6月,調整部分街道行政區劃,將中馬街道和白沙街道合併為外灘街道,另從洪塘街道析置前江街道[1]。
行政區劃編輯
江北區下轄7個街道、1個鎮。其中,慈城鎮是寧波市衛星城市試點,擁有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。[2]
(平方千米)
經濟編輯
江北工業園區是寧波重要的製造業基地,塑機、模具、汽車零部件是基地的重要產業支柱。特色產業有裝備製造、有色金屬加工和航運。
文化旅遊編輯
江北區是寧波的文化重地。慈城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,縣名來源於董黯「汲水奉母」的事跡。從唐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均為慈谿縣縣治,留下了大量歷史建築,慈城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江北岸為寧波開埠的見證,擁有一批西式建築,以洋房、教堂和歐式長廊為特色,是五口通商的見證,也是近現代寧波對外航運、對外貿易的重要起點。保國寺始建於北宋,是江南第二古老,保存最完整,規模最大的木結構佛教建築。